走進振石總部大樓工地的一剎那,第一印象便是整潔、規范、美觀。施工區域道路平整、堅實、暢通,施工作業有序進行,卻不見一絲揚塵,主體外腳手架由下往上連續設置剪刀撐,整齊規劃,安全防護到位;辦公區域井井有條,標準統一,從管理部門到技術部門,從民工學校到員工食堂,一應俱全。
走出民工學校,只見一輛黑色奔馳車駛入辦公區,從駕駛室下來一位著裝休閑、精神抖擻的中年男子,滿臉笑容地迎了上來,他就是振石總部大樓項目負責人曹應標,全國優秀項目經理,浙北建筑企業首個魯班獎獲得者,也是我今天拜訪的主人公。見到我,他連聲說抱歉,僅是因為比預約的時間晚到了2分鐘。
走進他的辦公室,除了用“簡潔”來形容,我找不出第二個詞語,但一摞摞的工程圖紙足以讓我們想象到他平時的忙碌和敬業。在交談中,我們才知道,他是剛從另一工地趕來的。
今年55歲的曹應標,跟建筑業打交道已是第37個年頭,從起初的泥水小工,到現在的項目負責人,從名不見經傳到嘉興地區聞名遐邇,從體量不大的小工程到現在嘉興地區的地標建筑,一路走來,在他口中只是輕描淡寫的一句“我只是做到了橫平豎直”而已。其實,是他始終抱著對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和極致的態度,努力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的決心使然。
每一段路都值得銘記
在他的印象中,每一個工程都是一次學習,都有著深刻的記憶。
他說自己曾經也是建筑公司的老總,因為種種原因,公司經營不理想,最后只能走向“破產”。當時的他覺得前途一片渺茫,是另取爐灶,還是重溫舊業,何去何從這樣的問題第一次如此殘酷得擺在了面前。深思熟慮后,他毅然選擇本行。當問他,為何選擇巨匠,他說:在與呂總幾次接觸之后,感覺很投緣,所以我來了。
1999年6月,他來到了巨匠,承建的第一個工程就是桐鄉市青石鄉政府大樓。現如今能獨自承攬10多萬平方施工能力的他依然對當年2000多平方的小工程記憶猶新。
他說那時的工程大面積鋪設地磚的特別少,而這個工程2000多平方的地面都需要進行地磚鋪設,這無疑對當時的建造技術提出了考驗。“地磚鋪設最講究的就是不空鼓,也就是用手指敲地磚不能聽到有空洞的聲音。”曹應標說,為了確保每一塊地磚的密實,不出現空鼓,他幾乎摸遍了每一塊地磚。這個工程獲得了當時桐鄉市的優良工程,這是他獲得的首個優質工程,無疑給他增添了很強的自信心。
很多人說“中國玻纖技術中心211工程”成就了巨匠,也成就了曹應標,然而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巨匠人明了。2005年到2007年,無論對巨匠,還是對他,都是刻骨銘心的。從這個工程競標開始就意味著他要承受無比尋常的壓力,一個貳級企業的小項目經理要創魯班獎,在外人看來是不自量力,更是天方夜譚。
2005年8月1日,工程如期開工,鑼鼓喧天、禮炮轟鳴,現場一片雀躍,而在曹應標的心里早已將工程所有的工作在腦中一遍又一遍地籌劃著,從人員安排到進度安排,從方案設計到工藝應用,所有的一切都必須做到合理和極致,只有如此,才夠資格角逐魯班獎。
“那時真的像個陀螺一樣沒日沒夜地在工地上轉。” 他說,有時為了解決一個技術問題,一干就是一個通宵。經驗不足,工藝不滿意,他就帶著他的團隊奔走于上海、杭州、湖州多地取經討教,還請來相關專家現場指導,最終一個個難題得以解決。
2007年9月的一天,他正在巨石218工地,當得知211工程終于通過評審,獲得魯班獎的一刻,激動得一蹦三尺高。他說:所有的努力換來了成果,這是他進巨匠的第8年,也是8年抗戰的成果,這也是他8年努力取得的最大成就。當從建設部領導手中接過那尊金光燦燦的魯班像,他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這尊魯班像來之不易啊,是他帶領的團隊經過了幾百個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打造出來的一個魯班工程,凝結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終于實現了他們心中的夢想。
“橫平豎直”談何容易
別人請教曹應標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他只是一句“做建筑就是做到橫平豎直”。
“橫平豎直”在外人看來再簡單不過,只要不馬虎,做到這四個字肯定不難,其實不然,簡簡單單四個字衍生出來的學問卻是無窮大。最直接的就是一個標準問題,工程質量好除了防治不漏水、不裂縫這些通病,還需要考慮美觀,一條線要做到直簡單,但每條線都做到直卻不容易,而且還要考慮到居中、對線、均勻等視覺感官效果。
建筑施工,國家有國家的標準,企業有企業的標準,而曹應標,他也有自己的標準,而且他自己的標準定位一定要高于國家和企業標準,他說只有這樣工作質量才能提高,效率才會提高,品質才能提升。
他對工程的要求幾乎可以用苛刻來形容。“施工過程中,遇到偏差或自認為不滿意的,必須重來,這也是我和我的團隊從魯班獎工程中堅持下來的原則”。為了追求精益求精,每個工程大大小小方案修改就有成千上萬次,單個工程修改方案的用紙量可以裝好幾個麻袋,每個與曹應標共事過的同事都有這樣的體會。
2001年,曹應標承建了“桐鄉市茅盾中學食堂工程”。由于經驗不足碰到了很多困難,不得不逼著他出去學習取經。他跑遍了整個嘉興,觀摩優質工程,特別是“錢江杯”工程。他說,別人的工藝無可挑剔,但如何成型,他卻無從得知,回來后,他對工藝做法、細部處理反反復復研究,進行改進和完善,從基礎、主體到裝飾階段嚴格按施工規范操作,編制詳細的施工方案,落實專人監督和實施,不斷優化方案、精細施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為了提升感官效果,他在工程上率先采用“陽角黑線條”工藝,不僅保護了陽角,柱子更加美觀,線條也更加筆直。
這個工程是他人生中收獲的第一個“南湖杯”優質工程,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贊譽,他在桐鄉建筑業也打響了自己的名聲。
如果說“橫平豎直”難不倒他的話,2011年他承建的“烏鎮大劇院”工程的特殊造型著實給他制造了不少難題。“整個工程是一個圓弧形的設計,沒有一條是直線,再加上霹靂墻結構,更讓施工難上加難。”在多種方案取舍之下,曹應標決定將新老辦法結合,通過經緯儀進行科學定位,再加上制作弧形木板進行輔助,劃出定位點,在對方案一次次推翻、改良之后,終于成功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每一個節點、每一條線的設計與建設都做到精益求精。
自我加壓無止境
曹應標常說,工作能不能到位,最關鍵還是人的因素。
在與他的交談中,我們清楚地意識到,他對自我要求特別高。在別人的眼中,他經驗豐富,無論是管理還是施工,在他那里都是駕輕就熟、信手拈來。然而他卻說,形勢在變,客戶的需求和要求都在變,所以自己也必須經常充電,就好像任何一個方案都有優化的前景一樣,人的潛能也需要不斷激發。
只有初中文憑的他,憑著鉆研和刻苦取得了建造師職稱,還榮獲了全國優秀項目經理稱號。工作中,他帶著自己的團隊開展工藝革新,研究新型節能、環保材料的應用,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開展“工法”和“QC成果”研究。工程的每個環節,親自參與,因為他覺得每一次都是充電學習的機會,都會給他帶來新的啟發。
正是曹應標那種工作橫到邊、豎到底的態度,影響著他身邊的每個人,所以無論是他的徒弟還是工地上的施工員,都對自己的工作兢兢業業,不敢有一絲懈怠。
歸零心態再出發
國優工程也好,魯班獎也罷,在曹應標的眼里,這些只是他建筑人生的一點收獲,驕傲也只屬于過去,未來的路,他必須調整心態,從零出發,不斷鞭策激勵自己。
如今,他承建的“振石總部大樓”工程是他向“魯班獎”發起的又一個沖刺。每天穿梭于鋼筋混凝土的“叢林”里,他只有挺直腰桿、全力以赴,以高度的責任感,嚴密的管理、更高的質量、更快的速度、更精的品牌來回報社會,回報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