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由中國建筑業協會主辦、中國建筑業協會建筑史志與企業文化分會承辦的全國建筑業企業文化建設經驗交流會在孔子故鄉山東曲阜拉開帷幕。為此,《建筑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建筑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吳濤先生。在建筑行業工作了40余年的吳會長依然保持著建筑人特有的耿直與爽快,他對加強建筑企業文化建設情有獨鐘,有著自己深刻的理解與領悟。
記者:吳會長您好。作為中國建筑業的從業人員,建筑人的心里一直有個深深的委屈,就是為什么建筑業為國家經濟和社會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整個行業的社會形象和地位卻一直難盡人意?
吳濤:確實,這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深思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建筑業有了飛速的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我們的建造技術、科研水平、項目管理等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不少已經躋身于世界先進之列,但行業并沒有形成完整的共同價值觀和行業規則。這一方面由于不少企業追求品質、誠信經營還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沒有內化為行為規范,遠沒有形成職業習慣。另一方面,市場上的一些違法違規操作與現場的質量通病不時給行業帶來不少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前些年頻頻出現的“黑心包工頭”、“老賴”、“豆腐渣工程”、“樓脆脆”、“橋塌塌”、“瘦身鋼筋”等事件,經報刊、網絡大肆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嚴重損害了建筑業的形象。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由于長期以來行業主管部門一直比較重視技術和管理方面的政策指導,對行業和企業的文化建設重視不夠,致使行業的文化建設嚴重滯后,缺乏軟實力,正能量和主旋律沒有得到及時廣泛宣傳,很多感人的故事報道不足,好事不出門、事故傳萬家。
近些年來,一些企業雖然開始重視和打造企業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企業精神、管理理念、經營方針、員工守則,但是,總體上相當多企業的文化建設只是一些口號,停留在外部形式的層面。全國大大小小近十萬家企業,真正重視品牌形象、注重企業文化建設工作的企業比重很小。“文化文化,紙上寫寫,墻上掛掛,領導開會說說,上級來了夸夸”基本上是很多企業文化建設的真實寫照。建筑人的艱辛和付出,建筑業對國家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貢獻,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了解和應有尊重,其信譽和地位長期處于弱勢。正是看到了這些問題,中國建筑業協會醞釀多年之后,于今年1月7日正式成立了建筑史志與企業文化分會,力圖在推動企業文化建設、構建行業文化、宣傳行業精神方面有所擔當。
文化建設既是全行業的需求,也是每一個企業的責任。
建筑史志與企業文化分會的定位:一是宣傳貫徹黨和國家有關建筑業改革與文化發展的方針政策,聯合有關媒體向政府部門及時提供行業文化建設的信息。二是探求行業健康有效發展的規律與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向政府提出文化建設方面的建議。三是調研不同企業發展的規律和文化建設,在全行業弘揚優秀的企業文化與精神。四是開展建筑企業文化建設的交流與培訓,提高企業員工的職業道德與文化素養。五是研究行業與地區的建筑發展史,關注企業家與普通員工的成長。
記者:建筑史志與企業文化分會的成立大會上提出了一句振奮人心的話:“弘揚工匠精神,傳承魯班文化”,中國建筑業的從業人員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吳濤: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今年兩會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顯示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加強文化建設和弘揚工匠精神的迫切需求,也為各行各業加強文化建設找到了靈魂,指明了方向,特別是對我們這個勞務密集型的傳統行業來說,更為重要。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底蘊。對于中國建筑行業而言,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就是魯班文化。
魯班文化的鮮明特點具有三大精髓:一是精湛;二是勤奮;三是創新。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對建筑業的挑戰,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弘揚工匠精神和傳承魯班文化,提升企業軟實力,對新時期建筑業持續發展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魯班是我國古代優秀的工匠和杰出發明家,他集匠心、師道、圣德于一身。他巧技制勝、規矩立身、授業解惑、至善于人、創新垂法、博施濟眾,給我們民族留下了更為崇信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實物創造和生產。歷史是根,文化是魂。30年前,我們創立了魯班獎,在行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魯班文化得到了較好體現。但近年來,部分企業申報魯班獎時摻雜了更多的功利主義,而忽視了對魯班文化的傳播和企業經營理念的提升。另外,由于規模名額限量,更多的企業沒有機會和能力申報魯班獎,魯班文化對這些企業的影響非常有限。因此,魯班精神還沒有實質性地成為全行業的文化認同、價值追求,甚至有不少從業人員根本就不了解魯班文化。 因此,大力開展“弘揚工匠精神和傳承魯班文化活動”,不但是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也是鞏固和升華深入開展“爭創魯班獎工程”活動的最好形式和抓手。弘揚工匠精神和傳承魯班文化,首先要充分發揮工匠精神對行業發展的驅動力,目前著重點要放在培育和提高一線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上。同時,要研究、挖掘魯班文化的深刻內涵。這些年來,結合廣大企業創建魯班獎工程的實踐中企業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和經驗積淀,我們認為,新時期對魯班文化還應賦予其新的內涵,包括:
嚴守規矩,誠信執業的工匠本色。
勤于思考,敢于探索的創造勇氣。
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
尊重科學,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牌意識。
互相幫襯,協作共贏的行業作風。
魯班文化不是口號,它存在于每一個人身上和心中。一旦魯班文化在行業從業人員心中生根,就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規范。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國家經濟發展將全面進入“新常態”,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筑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但面臨消除產能過剩、加快組織結構調整、建造方式、承包模式的變革,關鍵是需要擴展服務項目,提升服務品質,優化產品質量,形成良好的行業風氣、習慣、自覺。隨著改革的深入,今后幾年還會有更多的企業兼并重組,出現更多混合所有制企業,企業的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都牽涉到理念和思想的深刻變革,更迫切需要企業文化的引領和支撐。特別是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建筑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這種競爭,一定程度上必然反應在企業文化的競爭。因為一個強大的企業必有賴于自信和自強的企業文化支撐。德國、日本數量眾多的百年企業,以及國內的同仁堂、海爾、華為包括我們行業的金螳螂等著名企業的實踐都充分證明,只有通過倡導腳踏實地、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認真做事的工匠精神,從改進行業服務、鉆研技術業務、提高產品質量的角度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增強企業的軟實力,企業才能做強、做大、做久,并能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立于不敗之林。
記者:對于企業來說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不僅是社會更是企業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很多企業“光會做不會說”也常常困擾著企業。那么對于行業協會來說下一步將如何作為,如何切實有效的幫助企業走出困局走向輝煌?
吳濤:習總書記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建筑行業故事能否講好,好聲音能否發出來,關鍵在千千萬萬個建筑業企業。提升行業形象和影響力,根本途徑就是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豐富和提升企業的精神食糧,培養良好的作風習慣,自覺恪守職業道德與規范。同時,要加強宣傳,徹底改變建筑業目前這種“能干不能說,會干不會說,干了也不說,說了也說不好”的尷尬局面。建筑業與每一位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每個建筑企業,每個項目,甚至每個從業者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整個行業的形象。提升行業軟實力,就要從企業文化、項目文化抓起,樹立行業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加強行業自律的自省與自覺,把建筑人的好故事講出來,及時如實地回應社會關注,在傳播領域展現主動性、贏得話語權,讓全社會乃至全世界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中國建筑業。
從行業協會的角度出發,我們倡議在建筑業弘揚工匠精神,傳承魯班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級主管部門的重視和支持。
1、建議建設主管部門能將“弘揚工匠精神和傳承魯班文化”列為建筑業改革發展的一項內容,作為行業文化建設和軟實力建設的核心內容,與體制建設、機制建設、制度建設四位一體,自上而下共同推進。像開展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一樣,動員行業協會、主流媒體等各方力量,挖掘典型事跡,大張旗鼓宣傳報道。
2、組織開展相關活動,崇尚魯班文化,編輯出版有關圖書,講好建筑業故事。特別是當前要結合行業實際,聯合支持有關媒體、藝術團體編寫錄制一批具有行業主旋律、正能量的文化和藝術作品,大力宣傳和弘揚建筑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輝煌業績與巨大成就。中國建筑業協會第六屆理事會已決定2016年開始啟動開展大國優秀工匠表彰活動。
3、在全行業推廣“師帶徒”的傳統育人模式。在傳統建筑工藝優勢地區,將建筑業技術匠人的培養納入職業教育范疇,加大辦學扶持力度,建立能工巧匠帶徒補貼制度;推廣部分企業已經成熟的“一幫一”、“一對紅”、“師帶徒”的好經驗,通過師徒傳習的教育模式,將品行和技術傳授給弟子。中國建筑業協會今年開展的評選表彰“大國優秀工匠”活動,其目的就是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和傳承魯班文化。
4、建議在建筑類職業院校的教育中,植入魯班文化有關內容,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尊重技藝、精益求精的良好習慣。弘揚工匠精神和傳承魯班文化,需要廣大企業和從業人員努力踐行,特別是要落實在基層班組,但也必須有行業層面的積極引領和推動,中國建筑業協會成立建筑史志與企業文化分會,就是要充分發揮平臺資源和行業優勢,圍繞住房城鄉建設部的中心工作,在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中以弘揚工匠精神和傳承魯班文化為主線,精心策劃相關活動,在業內傳播正能量,向社會傳遞好聲音,助推建筑業擴大影響力、提升軟實力,為建筑業健康持續發展貢獻力量。